找到相关内容487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关于顺治皇帝出家问题

    不在意中,即妻孥觉亦风云聚散,没觉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罣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师曰:剃发染衣,乃声闻缘觉羊鹿等机,大乘菩萨要且不然,或示作天王人王神王及诸宰辅,保持国土,护卫生民。不厌拖泥带水,行诸...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51659464.html
  • 现代净土宗要义初探──读《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相、离于染污的清净相。这样的讲法是龙树哲学的通义,并无奇特之处。李老师的弥陀观的特色在于:并不认为“法界因缘的生灭聚散”,除了是“离于染污的寂灭相”之外,同时也是全然机械性的、无识无知的死物,而是倾向...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40359929.html
  • 从牟宗三哲学谈儒佛会通的方法论探究

    是浮沉升降聚散鬼神诸说者,仍未说出个宇宙论客观间架的所以然来,实是儒者对于发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诸宇宙论概念予以抽象化地收摄进来这一个现实的世界之解释体系之内的作法。因而实不能真正解决道德意识为本体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52260009.html
  • 战后台湾传统佛教的教派发展与现代社会(1)

    所以,论述之际,如何建立有说服力的评鉴基准确实是要斟酌一番的。故底下论述的几个子题只是迄今为止的个人认知角度和知识理解的范围,至于所论的内容得当与否,则尚待各方高明者指教。  (一)新、旧超峰寺的聚散...

    江灿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0460056.html
  •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

    。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教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2.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生命的...

    星云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64360091.html
  • 南岳怀让禅师的禅学思想

    “心地法眼”则能见道,而无相三昧也同样能见于道;若契于道,其道非色,亦无成坏,无始终,无聚散,无长短,无静乱等等。   其实怀让禅师的传法偈的思想来源完全可以从六祖那里找到...

    向学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2560322.html
  • 武术与宗教

    是“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这就是长寿。至于生死问题,道家实际上是主张淡薄生死,顺乎自然,将生死付诸命运的。《庄子》认为,生死乃气之聚散,自然之道,生不足喜,死不足悲,顺之而已。《庄子·大宗师》甚至提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25861004.html
  • “戒体”:一种本体论的追索

    但是行蕴应皆名戒。①  “色法”戒体说有着明显的理论不足:如果戒体随着“色”的成住坏空而终以聚散,则难以成为三业善恶之所本,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致命缺陷。另一方面,心法戒体说举业假以心成,虽能方便说明...

    王建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95361410.html
  • 关于马祖的“磨砖作镜”

    。”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让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曰:“有成怀否?”让曰:“若以成怀聚散而见道者非也。”前所云方便诱引。此是从上宗乘中第一个样子。妙明居士,请依此参。...

    (日本)石井修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2361442.html
  • 佛教音乐图像

    佛教音乐图像  东汉初年,佛教自印度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乃至民俗风尚诸多方面。至南北朝以后,佛寺成了社会活动的聚散中心,佛教成了联结宫廷、官署和民间虔诚信徒的纽带。建窟筑寺,书写佛经,成为官民、僧俗间的一种社会时尚,从而孕育了极为丰富的中国佛教文化遗产。据统计,单敦煌莫高窟就有音乐内容的洞窟二百余个,有各种乐伎三千余身,有大小不同的乐队约五百...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15561536.html